寻觅最初的颜色——草木染

草木自有沉静安详的气质,

正如岁月漂洗后的颜色,
有一种宁静的、生活的味道,
是色彩与时间、自然的结晶。

 

草木染,乃是用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作为染料给纺织品上色的一种方法,亦称植物染色。

 

“草木染”这一名词,是由日本学者山崎斌氏在1929年提出的,实际上我国古代早已产生了这一思想。

 

《周礼》中有掌“染草”之职:“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之,以待时而颁之”。

再从我国“染”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由“木、水、九”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会意字。

其中“木”就是用于染色的原料,说明古代染色所用的染料取自草木一类的天然植物;“水”就是浸渍染料的溶液,浸出染液后方能染色;“九”则是染的次数,许多染料都要经过多次套染方能染色。

 

原来,最初的“染”就是“草木染”。

 

石器时代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据考证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装饰品上染色。

 

我国最早的装饰品,距今约两万年,旧石器时代,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项链”。人们用经过工艺加工的钻孔砾石、兽牙、鱼骨、蛤壳等组合穿缀成串饰,佩在项间。有的鱼骨还留下红颜色的染色痕迹。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天然色素进行染色和装饰,例如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商周

进入商周以后,已经掌握了利用多种矿物、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这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相当水平的染色技术。

 

《诗经》中亦有不少记述当时人们采集染料染色,如蓝草,以及描绘所染织物色彩美丽的诗篇,如下面两首:

 

《小雅·采绿》 节选: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译文:“从早到晚去采蓝,采得蓝草不满裳。从早到晚去采绿,采得绿草不满掬。”

 

《豳风·七月》 节选: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译文:“七有里伯劳鸟儿叫得欢,八月里绩麻更要忙。染出的丝绸有黑也有黄,朱红色儿更漂亮,给那阔少儿做衣裳。”

 

诗经中提到的蓝草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泛指含蓝汁可制蓝靛作染料的植物。

 

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荀子·劝学篇》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是对蓝靛染色的精辟总结。它的花瓣用于染布,令人沉静宁神,并对肌肤有着杀菌解毒功效。直至现在,依旧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

 

春秋战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木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染草的品种、采集到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诸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

 

 

满朝朱紫贵

 

在这个历史时期,要重点提一下紫色,最早的时候只有贫贱的百姓家中会穿紫色的衣服,是地位低下的代表。但在齐桓公时期,紫色作为贫贱色的命运却得到了逆天的改变。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意思是说齐桓公当年爱穿紫色服装,从而确立了紫色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在那时的齐国,人们用5匹素绸子去换1匹紫绸子,甚至都不易换到。

 

紫色染料是从紫草中提取的,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根粗壮,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醌〔ku坤〕,可作紫色染料。紫草素也属媒染性染剂,不加媒染剂,丝毛麻纤维均不着色,与椿木灰、明矾等含铝较多的媒染剂作用可得紫红色。

 

秦、汉

秦汉时期,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已经出现规模经营。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了当时“千亩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植物染料的种植的染色已相当发达,茜草成为最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

 

茜草是我国古代文字记载中最早出现的媒染植物染料之一。

茜草枝茎细长蔓延.jpg

此草枝茎细长绵延,往往接连成片,或委顿于草地土坡,或攀爬于围篱灌木之上,因其形态得名。

 

茜草根中含有呈红色茜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

 

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钙铝比较多的明矾(白矾),它和茜素会产生鲜亮绯红的色淀,具有良好的耐洗性。

 

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丝绵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

西汉(前202年—9年)
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而到了汉代,其丝织物上的色彩就有20种之多。东汉《说文解字》中所罗列的纺织品的色彩名称达三十九种,其中绝大多数为丝织品。

 

南北朝、隋朝

植物染料的制备到南北朝时已经相当完备,可供常年存储使用。南北朝后,黄色染料出现了很多的品种,如地黄、槐花、黄檗、姜黄、柘黄等。

 

说到黄色,就不得不提下穿越历史的“黄袍”。现在我们见识皇帝的黄袍,大多是出自清代。其实黄色与帝王的服饰相关联,是从隋唐开始的。

 

那么,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呢?有学者认为,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袍的皇帝。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

 

隋文帝.jpg

 

隋高祖文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

在隋之前的皇帝是根本不穿黄袍的,而且那个时候黄色并不是皇帝的专用颜色,士兵们也是可以穿黄色衣服的。大约在唐明皇天宝年间,有人上奏要求把御用设施全部改为黄色,臣下一概不许用黄色。皇帝采纳这一建议后,黄色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色。

纵观不同朝代皇帝的黄袍,虽然都为黄色,但此黄非彼黄也。清代之前的黄袍被称为“柘黄袍”,而清代的黄袍被称为“明黄袍”。

 

明光宗 身着黄十二团十二章绣衮龙袍.jpg

明光宗 身着黄十二团十二章绣衮龙袍

 

清 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jpg

清 明黄缎彩绣平金龙棉龙袍

 

尽管柘黄和明黄都曾经是黄袍的专用色,但这两种颜色其实是不同的:柘黄取之于柘树,而明黄取自栀子的果实。

柘树是我国著名的名贵树种,它是由灌木经过长期生长而形成乔木的,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柘黄取之于柘木,用柘黄染出的织物在月光下呈泛红光的赭黄色,在烛光下呈现赭红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专门描绘过柘树:这种树木可以用来染黄色或橙色,用它提取的染料叫柘黄,是天子衣服的色彩。

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

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

 

唐、宋

草木染到了唐代已经发展到达了非常高度。历史上,植物染料在丝绸生产工艺上的应用,在这个时期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量经草木染色的色彩绚丽的丝绸织物,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远销到中亚、西亚、地中海和欧洲,铸就了古代中国丝绸的辉煌,植物染技艺也随之传播至日本各国。

 

到了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已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明、清

明代官方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而用于制作染料的植物已达几十种。明代的染色,除皇家专设“蓝靛所”为其服务外,在民间也开设有各种私家染坊。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印染艺术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做工精细,蜡纹纹密。

清末到民国,艺术领域受西方的影响极大。虽然传统草木染艺术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由于在工艺上受到西方染料与制备的影响,传统草木染艺术只在我国部份地区得到了发展。

而现在,草木染很多技术已经失传,人们对它的认识非常弱。但是随着人们对传统技艺的深入挖掘,现代技术的不断应用,草木染色技术再次被提级,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者或者设计师,停下匆匆追逐善变的时尚,转过身去凝视那些根植于传统之中的,最贴合心灵的审美趣味。诗经里的那些色彩逐渐苏醒,人间草木终有情。

关注大美科学微信公众平台(dameikexue)为你涨姿势,更多精彩科普资讯,人文科学,历史趣闻,博物大美等你来看。

责编:王冰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