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礼:自媒体时代 如何做好科普?

 近年来微博、微信和自媒体等新兴的媒体形式迅速占领了互联网舆论平台,微博、微信和自媒体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舆论阵地,从而深刻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在科普领域,使得科学传播方式正在或即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科普传媒、科普工作者与微博、微信以及自媒体相融合后,也必将带来传统科普媒体的衰落和网络科普的繁荣。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科普传媒和科普工作者如何顺应这种潮流,抓住机遇,在科学传播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也便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抓住“微”科普。“微”就是微元、碎片化的信息。这是微博和微信的衍生物,不论是微博、微信还是自媒体人们都已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习惯于在移动设备上阅读这种碎片化的信息。

就自媒体时代的“微”科普方式,笔者曾对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做了访谈。他认为,微科普,重在微,也更重在科普。所谓微言大义,也就是小的事情也有大道理,科普本来就是从微小的事情做起,从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些大道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更好地科学生活。而在这方面,“微”科普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科普重在传播,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闭门造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益处,在众多科普工作者,科普研究者和关注科普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以“微”科普的方式才会做的更好,发挥科普惠民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培养优秀的科普工作者。

践行“微”科普方式和理念,实现公众科普的同时也实现科普工作者自身应有的价值。中国科协与腾讯公司合作共建科普频道,中国科协发文给科普相关的所属全国学会、协会,邀请会员报名,为注重“微”科普的科技工作者开通自媒体专栏,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对“微”科普和自媒体的新科普方式的高度重视。

此外,要做好科普,在科普的内容上也要贴近于读者,对时下发生的科学新闻用生动有趣语言呈现给大家,这样科学会变得有趣。当然,科普不是机械的翻译、转播,也可适当加入科普工作者的看法。

总之,“微”科普是简单的,又是任重道远的。科普工作者在新的历史局面下做好科普,必须首先要抓住“微”科普,寻求新的突破,方能积微成大,结出科普硕果。

(作者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微科普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