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再次阅读,你可能会信以为真

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接触虚假信息可以改变人们的信仰。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幻真理效应”。这种效应会影响我们所有人,包括知道真相的人。例如,即使人们知道教皇弗朗西斯没有做出具体支持哪位总统的选举,当他们多次看到诸如《教皇弗朗西斯发布令世界震惊的消息,支持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这类的虚假报道时,也很容易相信“教皇支持特朗普”这样一个标题。

 
重复导致信任
 
我告诉你三次你就会相信是真的
 
人们认为他们听到两次的新闻比只听到一次的新闻更真实。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重复了错误的信息便使它看起来更真实。
 
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让参与者阅读了一系列真实的报道(“法国号角球员获得现金奖励留在美国部队”)和虚假的报道(“扎卡里·泰勒是第一任在任期死亡的总统”),调查他们认为哪个报道更有趣。然后,让他们接触大量的报道,要求他们评价每个报道的真实度。接下来的试验采用的报道包括以上试验的报道和新增加的一些报道,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结果是:参与者可靠地将重复的报道评级为比新增的报道更真实。
 
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效果不仅对不清楚或没有听说过的报道适用,如关于法国号角球员和扎克里·泰勒的报道,而且对已知的报道也是适用的。更加有趣的是重复可以强化与参与者先验知识相矛盾报道的信任。
 
例如,即使在能够识别苏格兰裙是苏格兰男士穿着的人中,“莎丽(印度服饰)是苏格兰男士穿的裙子”这句话与初次阅读相比,在被阅读两次的时候被评为更真实。在六点量表上,当已知的虚假新闻重复之后,参与者的真实度评级增加了半个点。对评为虚假的叙述重复后再次要求参与者评价,参与者变得不太确定,将这些叙述评为“可能是假的”,相比而言而不是“肯定是假的”。
 
这意味着拥有相关的先验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免受虚幻真理效应的影响。重复的信息感觉更加真实,即使它与你的已知相悖。
 
揭穿让事情变得更糟
    
Facebook正在寻找在网站上打击虚假新闻的方法,但是当前提出的一些方法不太可能解决这个问题。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在Facebook发帖称,该网站正在考虑在那些已经被认定为虚假报道上标记警告消息。虽然这似乎是一个常识性的建议,或许有助于减少虚假报道的传播,但是心理研究表明,它几乎无法阻止人们相信文章是真实的。
 
人们往往记住虚假信息,但忘记它被标记为虚假。2011年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给参与者一些陈述,这些陈述有的是“可靠”的,有的是“不可靠”的。两个星期后,在上面可靠和不可靠陈述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些陈述,要求参与者评价这些陈述的真实性。结果表明参与者倾向于将重复的陈述评为更真实,即使它们最初被标记为不可靠。
 
这也适用于虚假的公开报道。即使是以揭穿为重点的标题,例如CNN的报道《特朗普慌称数百万非法选民浪费了他的普选投票》,这增加了特朗普选民增多的假象。
 
纠正于事无补
 
当媒体发布包含错误事实的文章或可以断言以后肯定能证明是错误的文章时,他们可以在打印时更正或直接撤消。但是,人们事先形成强烈的偏见时,事后更新往往对他们的信任没有影响,即使他们清楚地记得信息已经被撤回。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的早期,许多新闻事件最初被认为是真实的,但随后被撤回。例如包括指控伊拉克人将美国和盟军士兵虏为战俘,然后违反“日内瓦公约”予以处决。
 
2005年,认识心理学家斯蒂芬·莱万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进行了一项研究,他提供给一些美国人和德国人关于战争期间各种新闻事件的叙述。一些叙述是真实的,但后来被撤回;还有一些本身就是假的,但参与者对此并不知情。
 
然后要求参与者评价他们是否记住了新闻事件,他们认为叙述是真实的还是假的,以及信息是否在首次发布后被撤回。还向参与者询问,他们中多少人同意关于伊拉克战争原因的官方声明。
 
记得被撤回报告内容和记得撤回这件事的美国人仍然将这些项目评为与没有撤回的准确报道一样真实。德国参与者将撤回的事件评为不真实,在回答研究中的其他问题时,相比德国人来说,美国人显示自己不太怀疑官方的战争理由。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德国人的怀疑使他们更可能在信息撤回时动摇他们的信任。美国人更有可能相信战争是正当的,不太可能因为撤回新信息的发布改变他们对此的信任。
 
这项研究表明,克林顿支持者倾向于怀疑有关特朗普的正面信息,可能会认为教皇支持特朗普的报道是假的,并且对该报道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相比之下,特朗普的支持者会对特朗普留下一个更为积极的印象,即使他们知道这个报道是假的。
 
目前,没有一个解决虚假新闻问题的简单方法。但是,很明显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接触虚假的新闻报道会影响读者的信任和意见。简单地将信息标记为假,不太可能减弱这种影响。
 
真正的解决方案应当是以有效的方式限制这些假报道的传播,避免人们看到它。应首先检查报道的来源,而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不可靠的报道,即便这些报道肯定了我们的想法。

责编:科普知识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