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遇到伦理--中国科学家引起的争论

      2015年底, 中山大学生物学家黄军就博士(Dr. Huang Junjiu)成为了Nature 2015年度十大值得关注人物之一, 称他为胚胎编辑(EmbryoEditor)。原因就是今年4月份Protein & Cell (以下简称P&C)发表黄军就博士课题组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的论文. 进行基因编辑的工具CRISPR-Cas9同时被列为Science 2015年度技术突破. 

1、黄军就博士的研究 

2015年初, 中山大学黄军就博士利用最新的基因编程技术CRISPR/Cas9修改了珠蛋白基因, 该基因突变会导致地中海贫血病, 这是一种可致命的血液遗传性疾病. 黄博士的课题组希望通过对这一基因进行修改, 实现对地中海贫血这一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黄博士在论文中指出, 利用DNA编辑成功率大约为30%, 使用这种技术应该小心. 这一研究论文最初投给NatureScience等重要期刊, 但由于修改人类胚胎基因存在伦理学争议, 论文被拒稿(不过NatureScience否认这一说法). P&C非常迅速地采用了该文章, 从该杂志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该文章330投稿, 4月1就接受了!

2、对编辑人类基因的不同观点

P&C的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家团队首次成功修改人类胚胎的DNA, 也是世界上的首次报道, 这一研究受到国内许多科学家的赞扬, 但却在西方引起争议和批评[4,5]. 清华大学教授陈国强院士表示, 有的批评意见过于武断. 如果完全满足批评者的所有要求, 有关人类胚胎的研究就完全不能做了. 这一领域研究突破最终会惠及所有人, 人类DNA修改就是一把钥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许多疾病治疗方法, 帮助人们提高健康和延长寿命. 

哈佛大学医学院George Church教授同意暂停基因编辑, 并且表示只有“安全问题被解除, 人们达成基本的共识”才能重启研究.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主任柯林斯(Francis Collins)则明确宣布NIH不支持关于编辑人类基因的研究. 柯林斯领导完成[上海大学1]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 Project, HGP), 后任NIH的主任, HGP引起的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争论有深切的体会和认识. 

MIT的张锋博士(Dr. Zhang Feng)Nat Biotechnol 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生物学方面, 我们对于基因组中的一些改变有可能会如何影响生物功能仍知之甚少. 除了少数已知致病的突变之外, 我们无法预测任何特定的遗传改变会在细胞或生物体中造成的生物学后果. 他认为, 仔细评估生殖细胞编辑的伦理学意义非常重要.

3、生命伦理学的原则

那么仅就黄博士编辑人类胚胎这样事件来说, 是否涉及到生命伦理或医学伦理的相关原则呢? 笔者认为, 至少涉及以下几点:

() 知情同意即任何关于人类的生物材料的研究必须得到所有者的同意. 同样即使是黄博士所说的废弃胚胎, 也应该得到原所有人的同意才能使用. 就像人的肿瘤组织, 器官的使用或捐献必须得到当事者的同意,或者是推定同意.

() 风险收益比也就是基因编辑的收益远远大于对人体的损害. 这一点恰恰是大家担心的, 我们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保证每个基因编辑都成功, 而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宝贵的. 

() 胚胎细胞研究的时限  人类胚胎细胞的研究不超过14 d (2). 其实这一时间的规定是由中国科学家制定的并得到了国际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4、结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博士(Dr. George Fu Gao)认为: 黄俊就博士论文这一事件, 我们需要总结很多, 包括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学的讨论,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等等, 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有能力, 有信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探索复杂科学问题. 

胚胎和生殖细胞中进行基因编辑的安全和伦理学讨论仍然在继续. 我们认为不管这种在人类胚胎进行的特殊实验的最终命运会怎样, 以及人类对胚胎DNA编辑的  观念发生何种改变, 但倘若这样的研究有望消灭遗传疾病, 不应因噎废食. 因为无论科学发展到何种阶段, 它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家们合理地利用、造福人类才是关键.

责编:微科普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