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超高的人有6个弱点

 智商高一些,生活就会更省心、更幸福、更加丰富多彩?其实,智商超高的人有6个弱点。 

高智商的人的缺点 

 

曾有国外的社交网站,做过一个题为“聪明有什么坏处?”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智商超高的人至少有6个弱点

 

很多智商超群的人也接受了这个调查,他们分享了聪明带来的弊端,譬如人们的心中总是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值,以及被误认为存在骄傲自大等很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下面,微科普网站整理了智商超群的人的6个弱点,并解释了隐藏在其背后的科学原因。

 

1. 总是很理性而不是感性

 

网友马库斯·格杜尔德说他通常可以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并能够清楚地告诉别人——但从来没有真正因抒发情感而感到宽慰。

 

“这对于聪明人特别是那些善于表达的人来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他们常用言语作为掩饰自己情感的烟幕,而且他们的言语对描述情感状态的描述越准确,就越难真正地抒发情感(所谓‘道理我都懂’)。不善言辞的人可能通过肉体的活动来表达情感,他们会大喊大叫,挥拳踢腿,狂奔尖叫,低声啜泣,手舞足蹈……而我属于善于表达那群人,所以我会选择用语言来表达。但是当我表达完情感以后,它们仍然卡在我的心头没有得到释放,我仅仅是在心里贴了一张表示这个情感的标签而已。”

 

格杜尔德的观点体现了认知能力(智商)和情感控制能力(情商)的差异。科学家并不能确切证明两种能力是否有关,如果有关又有什么样联系,但是一些有趣的研究[1]显示高情商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至少在职场是这样。而换句话讲,你也可以认为高智商的人根本不需要依靠情商来解决问题。

 

2. 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你干什么都出色

 

“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会被自动认为是最优秀的,”罗西纳·纳西尔在网站回复上写道,“你找不到任何人来倾诉你的软弱和不安。”更糟糕的是,你会每天惴惴不安,整天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优秀。

 

“这就使你畏手畏脚,因为惧怕失败而不敢冒任何风险。” 绍拉巴·梅塔在网上这样回复道。

 

“今日心理学”网站上登过一篇节选自《聪明孩子,要聪明地培养》一书的文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写到:当孩子们非常聪明,在学校表现优异的时候,他们的家长反倒会对孩子未来的成就感到担忧。

 

不幸的是,“有些时候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就,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

 

3. 你可能无法体会努力的重要性

 

一些网友提到:智商超群者会感觉自己用比常人更少的努力就可以应付大多数事情,但高智商并不总是会带来成功,而智商超群者可能永远培养不出成功所需的坚忍品质。

 

网友肯特·冯的话来说,“当有人早早地发现在生活中他们不需太多努力就可以使自己不落后的时候,聪明反而会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障碍,他们将永远培养不出坚韧的职业素养。”

 

一项研究表明责任心(如你工作的投入程度等)实际上是和智力水平呈负相关的,研究者表示,高智商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没必要那么努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4. 在日常谈话中你会不断地纠正他人的话,这可能会激怒他们

 

当你知道某人说的事情完全不对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去纠正。但这种对正确事实的过分“坚持”可能会冒犯他人,导致他人的尴尬——甚至失去朋友。(译者忠告:过分较真会没有朋友的!)

 

“智力超群”是一种糟糕的体验,拉希特·卡拉瑞迪说道,“每当你纠正他们错误之后,他们就会不跟你玩了,或者不跟你说话了。”

 

5. 你往往会想太多

 

Quora的回答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是聪明人往往会陷入花太多时间考虑分析的困境(所谓沉迷思考,无法自拔)。

 

例如,如果你遇到每一个概念、经历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想弄清楚它的存在意义,你可能就会变得非常绝望伤感。“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停滞不前、毫无生机,你会意识到一切都只不过意味着虚无。你不停地追寻生命的答案,但这却会让你非常抓狂。”阿卡什·拉德哈在帖子中写道。

 

实际上,2015年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忧虑及沉思的确与语言智力有一定关系[4]。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沉迷思考,无法自拔”可能会让高智商的人迟迟无法做出选择。特尔塞卡·查克拉博蒂在帖子中写到:“如果过度分析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及其后果,你会发现你什么决定也做不了。”

 

6. 你越聪明,就越清楚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

 

智力超群往往意味着比别人更清楚自己认知的极限。即使你非常努力,你也不可能学会并理解所有世间的事物。

 

马克·法克斯写到:“高智商就像一个魔咒——你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

 

法克斯的观点与一个经典实验的结果一拍即合,贾斯汀·克鲁格和戴维·邓宁在1999年发表的研究结果证明:你越笨,就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反之亦然。譬如,有一个实验让学生做美国法学院入学考试改编题,结果发现分数最低的几个学生对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高估了大约50%,然而那些得分很高的学生却仅仅略微低估了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

责编:科普知识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