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刺客”就在身边:读懂您的血压密码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刺客”,它没有预警的疼痛,却能引发猝死、心衰、肾衰竭等致命危机。更可怕的是,当代人的外卖依赖、熬夜习惯和情绪压力,正让血管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破解"血压密码",识破这个潜伏在身边的"沉默刺客",学会科学管理,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如何读懂血压密码

  血压看似简单的两个数字(如120/80 mmHg),实则是身体发出的“健康密码”。读懂它,需从测量规范、数值解读、波动规律、危险信号四个维度切入,避免陷入“只看数值、忽略整体”的误区。

  1. 测量规范:数据准确是解码的基础

  设备选择:

  优先选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经国际认证,如ESH、BHS标准),避免腕式/手指式(误差大)。

  测量时间:

  家庭自测:晨起1小时内(排尿后、服药前)、睡前各1次,连续测量7天取平均值。

  动态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可捕捉夜间血压、晨峰现象等关键信息。

  测量姿势:

  坐姿,背部有支撑,双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同高(约胸骨中线水平)。

  袖带下缘距肘窝2-3厘米,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

  避免干扰:测量前30分钟不吸烟、不喝咖啡、不剧烈运动,排空膀胱。

  2.数值解读:不能只看“及格线”,需结合年龄与风险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mmHg 且 舒张压<80 mmHg(但60岁以上老人收缩压可放宽至<140 mmHg)[1]。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 mmHg 或 舒张压80-89 mmHg(需启动生活方式干预)。

  高血压:

  1级:收缩压140-159 mmHg 或 舒张压90-99 mmHg。

  2级:收缩压≥160 mmHg 或 舒张压≥100 mmHg(需立即药物干预)。

  3级: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

  特殊情况: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常见):收缩压≥140 mmHg 且 舒张压<90 mmHg。

  白大衣高血压:诊室血压高(≥140/90 mmHg),但家庭自测正常(需ABPM确诊)。

  关键提醒:血压需结合年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综合判断。例如,60岁老人血压142/88 mmHg若无症状,可暂不用药;但糖尿病患者血压≥130/80 mmHg即需治疗[2]。

  3.波动规律:比“单次数值”更重要的是“长期趋势”

  昼夜节律:

  健康人:夜间血压比白天低10%-20%(“杓型血压”)。

  高危人群: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或反而升高(“反杓型”),心梗风险增加3倍!

  晨峰现象:

  晨起6-10点血压骤升(收缩压可升高20-50 mmHg),是脑梗、心梗高发时段。

  应对:晨起后先躺5分钟,再缓慢起身;高血压患者晨起服药后再活动。

  季节波动:

  冬季血压平均升高5-10 mmHg(因血管收缩),需加强监测并调整用药。

  4.危险信号:这些“异常数字”需立即就医

  高血压急症:收缩压≥180 mmHg 和/或 舒张压≥120 mmHg,伴头痛、呕吐、视力模糊(可能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亚急症:血压显著升高但无急性靶器官损伤,需24-48小时内降压。

  低血压风险:收缩压<90 mmHg或突然下降>20 mmHg,伴头晕、冷汗(可能休克前兆)。

  自查清单:

  血压计显示“ERROR”或数值波动>20 mmHg(可能设备故障或心律失常)。

  两侧上臂血压差>20 mmHg(提示主动脉缩窄或上肢动脉阻塞)。

  血压正常但出现蛋白尿、血尿(可能肾损害已发生)。

  二、高血压的预防与管理

  1.生活方式干预

  合理膳食: 减盐,多吃蔬果、全谷物,限高脂、高糖食物及饮料。

  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戒烟限酒: 严格戒烟,避免二手烟;最好不饮酒。 如饮,男酒精≤25g/日(≈啤酒625ml/38°白酒75ml),女≤15g/日(≈啤酒350ml/38°白酒45ml)。

  减压与睡眠: 管理压力(如冥想),保证充足睡眠(7-9小时)。

  控制体重: 通过饮食运动,BMI保持18.5-23.9kg/m²,维持健康体重。

  2.药物治疗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和水分,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输出量。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

  ACE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降低血管紧张素II水平。

  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厄贝沙坦,阻断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扩张血管。

  遵医嘱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定期复查,监测血压和药物副作用。

  作者寄语:

  积极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医疗干预,就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带来的危害。鼓励大家持续关注相关健康信息,不断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林祺,苏海.《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有关血压测量的新观点[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5,33(02):103-104+100.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5.02.00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DOI:10.16439/j.issn.1673-7245.2024.07.002.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