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正的科学走入课堂

 科学教育应考虑全局,服务全体学生,无论学生未来能否成为科学家。

学校科学教育对于日后追寻科学造诣的学生十分重要,而对于其他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学生来说,其实也很关键。但学校的科学课程多是针对前者设计,后者的需求处于被忽略的阶段。因此课程设计目标比较狭窄,只是为培育未来的科学家打下基础,让学生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学习。
 
然而,课程设计者越来越重视另外一部分学生群体的需求——不想(能)成为科学家的学生。促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了科学对日常生活日渐扩大的影响。很多工作都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例如,负责监测城镇水供应的技术员要掌握常规化学分析的知识,但他们也需要懂一些工作手册上没有的化学知识。
 
在一份2006年欧洲的科学教育报告中,就公民的科学素养教育如何开展提出建议,其中清楚列道:欧盟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给物质世界带来了什么,以及科学的原理。以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为目标,提供基础性教育的科学课程应是非强制性的。
 
惯常的普通科学教育可以使少数学生达到高等水平,而面向学生整体的新式科学教育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自信地应付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科学知识运用和媒体的科学信息流通。
 
“科学家式”的科学教育
 
常规的科学教育是在已有范式的框架内解决问题,为典型的标准科学。它导致了科学与日常生活、社会以及常识剥离开来。这样设置的课程也使得科学教育与历史、科学哲学、技术、当代科研以及其他科学领域互相脱离。
 
在科学教育的相关性调查中,反映了学习者的态度。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发展对社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其中一项调查中,发展中国家对此尤为认同。这项调查中的六个国家都来自非洲——加纳、津巴布韦、乌干达、莱索托、博茨瓦纳、斯威士兰。
 
在发达国家,不到40%的学生想成为科学家,在发展中国家,则有70%的学生的志向是科学家,而在贫穷国家人人都想成为科学家,或者从事与技术相关的工作。但得到机会的人却寥寥无几。
 
“人人式”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为人人”的理念与科学素养和大众的科学观是相关联的。它的目标是让公民在科学主导的未来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有些国家已经朝着这个方向逐渐做出调整,虽然目前现有的科学课程还留有普通科学教育模式的影子,但是课程设置的文件已经体现出改变。其中的挑战是如何设置课程,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使学生具有运用科学知识、发现问题并基于证据给出结论的能力,从而理解自然和社会,也可以参与到改变自然和社会的过程,由此理解人类活动给世界带来的改变。
 
美国和德国已经设置了服务学生整体的科学课程。在课堂上,老师教导学生结合实际学习科学,摈弃了以往脱离式的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不能照抄照搬美国或欧洲的内容,需要结合自己国家的形势进行课程设置。但是像一些国家之间具有共性的问题,如水和水圈,或者采矿和矿物加工,是可以通用的。
 
非洲的挑战与机遇
 
非洲科学院常务主任伯哈努阿贝盖兹(Berhanu Abegaz)指出非洲教学材料较紧缺,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具有解决诸如环境、能源和经济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阿贝盖兹只是着重于非洲的化学教育和科研面临的挑战,但他的远见卓识也可推广到其他科学领域。尽管挑战重重,但阿贝盖兹还是秉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非洲的未来立足于年轻一代。因此,教育投入十分关键。年轻人受到高质、相关的科学教育,未来会赢得更广阔的工作前景。
 
很多非洲科学家已经摩拳擦掌,志在提高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他们可能没有教学专长,但这大可交给教育家解决,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设计,使更大范围的学生受益其中。

责编:科普知识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