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痒的血脂异常,是“健康杀手”吗?

今年30出头的小王最近感觉一侧上肢无力,到医院检查发现,居然是脑梗死,小王很是奇怪,自己平时身体并无异样,为什么会得了脑梗死?医生很快帮小王找到了主要危险因素,原来是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血脂检验结果中,小王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 以上。血脂异常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血脂异常发病隐匿,大多没有临床症状,所以不痛不痒的血脂异常,其实是隐形的“健康杀手”。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血脂异常,积极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远离这个隐形的“健康杀手”。
  1.  什么是血脂异常?
医院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脂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可分为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它把胆固醇从肝脏转运到动脉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升高促使胆固醇在动脉内部沉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高,患冠心病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危险也越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将血管壁中的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降解,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高的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使患心脏病的危险较低。
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也增加冠心病的危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均高的病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高。
  1. 血脂异常有什么危害?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如导致冠心病、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1. 哪些人群需要警惕高脂血症?
 
  1. 发现血脂异常应该怎么办?
降脂治疗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降脂治疗中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全谷薯类、膳食纤维及鱼类的摄入。
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能达到降脂目标时,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为大家所熟知的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本用药,其实可供选用的降脂药物有许多种类,医生会根据个体的基本情况,给出最优的降脂方案,为了达到降脂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血脂异常治疗策略的基本趋势。
  1. 血脂异常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按照医生建议定期检测血脂水平,观察是否达到降脂目标值;
(2)了解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对采取饮食控制等非药物治疗者,开始的3-6 个月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血脂控制达到建议目标值,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个月至1年复查1次,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1次。首次服用降脂药物者,应在用药 4-6 周内复查血脂、肝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参数能达到目标值,且无药物不良反应,逐步改为每 3-6 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 1-3 个月后,血脂仍未达到目标值,需及时调整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每当调整降脂药物种类或剂量时,都应在治疗4-6周内复查。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降脂药物治疗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更佳的获益。参考文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本文作者:田英慧,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综合内科护士长。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