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卓庭

廖卓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地层学家。浙江衢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晚古生代地层调查和腕足动物等化石研究,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较突出的科研成果。
廖卓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地层学家。浙江衢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晚古生代地层调查和腕足动物等化石研究,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较突出的科研成果。

80岁甘当人梯的薪火传递者   

2018年7月30日—8月29日,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南天山、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地区,对K、C、P系的考察和石炭系中部界线附近的礁相地层构造进行重点研究和采集,日程一个月,行程7400多公里……这是他最近一次带队赴新疆考查。

廖卓庭,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承担着水利水电部、煤炭部、石油部等与中科院科技攻关项目,足迹踏遍了川、滇、黔、桂、新疆等地的山山水水,不畏惧80岁的高龄,一直奋斗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

不想休闲,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出于对古生物研究后继人才培养的担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总不能将我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完全烂在肚子里吧?况且我适合野外的颠沛流离。”为此,自1999年退休后,他一直坚持返聘,较好地完成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的生产项目,以及相关学术研究课题的野外地层剖面的发现和研究。同时,还一如既往地参与到培养科研后备军的工作中,积极辅助课题组的年轻人顺利完成野外工作。

甘于奉献,是出于古生物研究工作的热爱。退休前他主要承担院、部合作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因为保密,所以当时的多数研究成果均为未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总计100多万字。退休后,他利用自身学术上的优势,在研究所一代一代年轻人需要的时候,随同出差,帮助发现、研究剖面……这一干就是20年,在这20年里,他先后参加了中美、中韩、中日、中法、中国和乌克兰等国家的合作项目及课题、研究所和中石化、大庆油田等的合作项目、以及寻找“金钉子”层型的替代剖面等,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在其专业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乐于其中,是因为情系新疆。廖老师有强烈的新疆工作情节,他说:“我作为赴疆工作经历较长者,是我所几代人中承前启后的开拓者之一,传承和接续研究新疆地层古生物,做好辅助我所年轻一代,是我有生之年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将当仁不让,尽力而为。”为了古生物研究事业的薪火传递他甘当人梯。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退休以来,他共计32次独自、带队或随队赴新疆、三峡、贵州、甘肃、宁夏、昆明、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进行科学考查和研究。

个人经历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1990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退休,退休后至今仍继续坚守在专业地质地层工作第一线。

相关科学成就   

廖卓庭长期从事晚古生代地层调查和腕足动物等化石研究,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和较突出的科研成果。1983年开始,连续20多年参与和承担新疆地区,《六五》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和院、部合作等研究项目,成果获新疆石油等生产部门首肯,并因铁门关石炭纪生物化石的发现,获得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1989年)和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奖(1991年)。

责编:微科普

上一篇:丁文江

下一篇:侯德封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