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敏

李浩敏,北京市人,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主要从事新生代古植物学研究,在对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中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对全面重建南极古植被面貌,揭示南极洲古地理、古气候演化以及冈瓦纳古陆裂解对全球气候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李浩敏,北京市人,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主要从事新生代古植物学研究,在对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中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对全面重建南极古植被面貌,揭示南极洲古地理、古气候演化以及冈瓦纳古陆裂解对全球气候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坚强的她,花甲之年登南极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研究员李浩敏老师被属狗的同事戏称为“狗坚强”。因为她也属狗,意志坚强,而得此称号。

李浩敏老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曾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系布朗奖学金,在该系和该校的匹堡德博物馆做访问学者,曾任国家南极科学考察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她外表和善文雅,说话面带微笑,可是却有一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心。说起她的坚强,首先表现在学术上。年轻的时候,她立志努力,以填补国内古生物学研究空白领域为己任,在大学期间选择了当时国内尚无人研究的新生代古植物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新生代植物研究被业界认为是难啃的骨头,因为新生代植物和现代植物更为接近,要对化石正确地研究鉴定,需要更多现代植物学基础。李老师治学严谨,从野外化石采集、到室内资料整理鉴定、再到论文撰写发表,每一步都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对于化石属种的鉴定,只要有一点不清楚的地方都不轻易发表。她从1988年开始研究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采集的南极植物化石标本,南半球的植被面貌和北半球迥异,这对于一直研究北半球古植物的李老师无异于“小转行”,但她克服一切困难,对此逐渐熟悉,陆续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对南极古植物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11月—1993年3月,李浩敏老师被选派参加第九次南极科学考察,当年,她已经58岁。当李老师接到通知的时候,她激动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在年近花甲之时踏上南极科考之旅。她也曾担心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承受任务之重,但是想到去南极实地考察能采集更多化石,可以更深入研究,,机会难得,于是鼓足勇气 ,毅然前往。南极在全球系统中地位至关重要。植物化石对南极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在南极考察期间,李浩敏老师不畏艰险,克服冰雪、严寒和狂风的袭击,抓紧时间采集化石。她深知,对科学研究来说,化石多多益善。她登上化石山,手握冰镐和地质锤,凿开冰层和岩层,把一件件沉睡在极地的植物化石采集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一次雨天李老师从湿滑的冰坡上跌滑下来,摔倒时手中的地质锤差点砸到眼睛,额头顿时肿起了大包,她孤身一人,强撑着爬起来,用冰镐凿洞,踩着洞一步步挪到营地,身上还背着沉重的化石,她的化石背包最重的一次是56斤。由于奋力工作,考察结束的时候,李老师采集到了不少高质量的化石标本,那些大而完整的植物化石对于解决研究鉴定中遗存的疑难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南极精神中的“拼搏”在李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个人经历

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古植物学研究至今。1983-1984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生物系布朗奖学金,在该系和该校的匹堡德博物馆做访问学者,1988年起,开始研究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采自南极的植物化石标本,1992-1993年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夏季科考。曾任国家南极科学考察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相关科学成就

李浩敏主要从事新生代古植物学研究,在对中国国家南极科学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中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对全面重建南极古植被面貌,揭示南极洲古地理、古气候演化以及冈瓦纳古陆裂解对全球气候演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生代植物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发表论文(含科普作品)60多篇,包括对热带被子植物龙脑香科化石的深入研究,并鉴定描述了一个新种,这是该科化石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重要发现。

责编:微科普

上一篇:何作霖

下一篇:张文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