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人要写自己的建筑史”

在建筑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巍峨的长城,宏伟的宫殿,秀丽的园林,肃穆的寺庙,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们吟诗作画,倾述情感,但遗憾地是始终没有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研究。 1928年,梁思成回国前,曾与林徽因到欧洲各国考察,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古建筑,亲眼看见这些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对它们在进行系统地研究,远在纪元前23年就有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对希腊古典建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富的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珍贵的龙门石窟石雕被盗,敦煌的壁画被抢,梁思成在国外博物馆中见到被掠夺去的许多石刻、铜器与明器,千年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少数国外学者对它们作过一些考察,当时学习自己祖先的建筑文化还要依靠国外的书刊。梁思成面对这种痛心的状况,深深感到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奋然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他于1931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从此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中去。面对这些古建筑,怎样研究?这些宫殿、庙宇,这些殿阁楼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屋顶,为什么屋顶又是弯曲的,为什么屋顶上还有这么多装饰?这些建筑用的是什么材料,什么结构体系……等等,当时他一无所知,就连许多名称也弄不清。古代留下来有两部有关建筑制度的古籍,一为清代的《清工部工程作法》,上面说房屋的梁就有平梁、月梁、挑尖梁;立柱有檐柱、金柱、童柱、瓜柱;什么叫斗栱、叫雀替?也都不清楚。宋代朝廷颁布的《营造法式》,1925年梁启超先生得到一部重刊本,特地寄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嘱咐他们要好好研究。梁思成说,当时看起来像天书一样,一点也不明白。研究工作一开始,梁思成即明确不能光停留在赞扬上,必须像西方学者那样,用科学方法去剖析,去探索其中奥密,他说“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首先对实物进行调查测绘。他选择故宫作目标,因为故宫最大,最完全,也最有代表性,同时还有老工匠在世,他手执《工程作法》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从构造到装饰,逐个去认识,测量,记录,他老老实实地求教老工匠,又收集了民间的建造传抄本,逐步地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这就如同跨入了门槛,为扩大调研创造了条件。这以后,梁思成通过访问老者,查阅县志,找出古建筑的线索,开始从河北、山西到河南逐步对这一地区的古建进行调查。上个世纪30年代的华北地区,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从北京到宝坻县现在只不过2小时汽车,但当时去要跑一天,过桥怕车子重,人还要下车走过桥,遇泥泞路人还要下车推车,到县城转山区寺庙还得坐骡车骑毛驴,住在庙里自带行李床,住乡下吃饭连白面也买不到,只有杂粮。梁说有一次在正定调查隆兴寺,住在小学校,晚上冻醒了,只好找到办公室的报纸,压在被上御寒;另一次是在返京的火车货车中,冻得受不了,也是拿报纸夹在毛毯中御寒。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梁思成工作了五年,在这几个省跑了100多个县,调查了几百座古建筑和石窟,写出了几十篇详尽的科学报告。民间谚语“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梁除铁狮子外调查了三件宝,应县木塔、正定隆兴寺、赵州大石桥这三件古建中的著名国宝都是梁思成当年调查研究发掘出它们的价值公之于世的。

梁思成个人经历

他是著名学者梁启超的长子,1901年4月出生在日本东京,那正是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的第三年。1912年11岁随父亲回到北京,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4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研究院、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和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回国到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1931年到北京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46年到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担任系主任直到1972年,1972年1月去世。他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梁思成相关科学成就

梁思成作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他是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责编:微科普

上一篇:王淦昌

下一篇:周培源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