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有效促进了“集体记忆”机制的研究

 互联网几乎改变了人们生活的一切。特别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线的知识库,例如维基百科。事实上,互联网已经逐渐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在线数据以通常只有在自然科学中才有的精度来研究独立的或集体的行为。

 

当然,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能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产生的数据相提并论的大规模的社会科学实验数据,但是至少我们已经拥有了与在观测性天体物理学中收集和分析的数据一样的数字化的观察数据。成千上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在线工具,例如维基百科每天有50万次的阅读量。

 

在理解社会行为方面的一个关键议题就是社会学家所谓的“集体记忆”——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共同回忆过去的事件。虽然集体记忆是社会学中的基础概念,但是对这个主题只有很少的实证性研究,主要就是缺少数据。在传统上,研究公众如何回忆过去的事件的科学家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访问和调查收集数据。

 

飞机坠毁事件的思考

 

在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中,我们的由一个社会学家、一个电脑工程师和两个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使用来自维基百科公开的所有词条的每日访问数据来研究集体记忆。

 

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整个航空发展史(只要维基百科能够覆盖)中的飞机事故。这是因为这种事故都是记录完备的,而且还因为(不幸的是)有足够多的空难,这使得统计分析更稳健。

 

我们将这些事故分为现代的(2008年-2016年)和过去的(所有早于2008年的)。现代的空难比如马航370、马航17,法航447和德国之翼9525等。过去的空难事故包括美航587和伊朗航空655等。

 

之后我们使用统计方法来测量现代事件发生一周后对过去事件的词条阅读量的增长。我们将这种增长称之为“注意力流动”。我们感兴趣的是,对过去事件的关注是否与当前事件之间有相似性或时间关系。我们还想知道,在发生新的事故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预测对每个过去事故的注意力流动量。

 

我们发现,德国之翼航班在2015年坠毁的时候,人们会从维基百科上阅读关于2001年1月美航在纽约城外坠毁的信息。事实上,在德国之翼坠毁后的一周,此页面的阅读量增加了三倍。

 

这是一种模式。现在的事件会导致对于过去事件的阅读量的明显升高。在现在的事件发生的一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事件的阅读量平均是之前的1.4倍。这说明对于事件的记忆可以随着时间而增强,比发生时获得更多的关注。之后,我们尝试模拟这种模式,考虑例如现在的和过去事件的影响、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在维基百科中这两个事件是否有超链接关联彼此的因素。

 

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记忆

 

例如,在德国之翼和美航事件中,这两次事故都与驾驶员的操作有关,这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关联因素。现有的证据显示,美航的飞机是由于驾驶员的失误坠毁的,而德国之翼的驾驶员则是故意让飞机坠毁。我们更注意到,在维基百科中这两个词条之间没有超链接。事实上,即使我们删除了所有互相关联的超链接,我们的普遍结果也是稳健的。

 

在记忆触发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过去事件的原始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在比较现代的事件发生前的每日平均网页阅读量测量。这意味着某些过去的事件本身就是更难忘的,我们对于这些事件的记忆更容易被触发,比如说与911恐怖袭击事件相关的坠机。

两起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起事件在时间上离得越近,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就越强。如果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了45年,那么现代事件基本上不会触发任何过去事件的阅读量。

 

两次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伊朗航空655航班是1988年被美国海军的导弹击落的。事实上,很多人都已经把这件事遗忘了。而当2014年马航17客机在乌克兰上空被导弹击中以后,之前的事件突然又引起了许多关注。在马航事件之前,伊朗航空事件的日均阅读量是500次,而在马航事件之后日均阅读量暴增至120000次。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观察结果背后运行的机理。媒体的作用、单独记忆或维基百科中词条的结构和分类都可能发挥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都会被涉及。

 

传统理论认为,在塑造集体记忆中,媒体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关键问题是,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转变是否会改变此种机理。最近,人们经常从脸书等社交网站的好友那里得到新闻,这是不是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闻中消失多年的消息会突然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理解集体记忆是如何塑造的并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焦点,其也可以应用于新闻界、媒体发展、政策制定,甚至是广告宣传等。

责编:科普知识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