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我们生命里永不停歇的 “动力中枢”。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它默默维系着生命的运转。可这台 “精密仪器” 并非无坚不摧,当冠状动脉突然堵塞时,它会用各种信号拼命 “呼救”。遗憾的是,许多人因忽略或误判这些信号,错失了黄金救治时间。读懂心脏的 “求救语言”,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可能在生死瞬间,为自己或身边人夺回生命的希望。 一、最典型的 “警报”:胸部剧烈不适胸部不适是心梗最易被识别的信号,但它并非单一的 “尖锐刺痛”,而是呈现出多种压迫性感受,且通常持续 15-20 分钟以上,即便停下休息也无法缓解,具体表现为:
压榨感:像有一块沉重的石板死死压在胸口,呼吸瞬间变得急促而困难,仿佛被人扼住了喉咙,连深呼吸都成了奢望。
紧缩感:胸口如同被坚韧的绳索紧紧缠绕,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一阵紧绷的疼痛,仿佛胸腔正在被强行挤压、收缩。
烧灼感:胸口正中央泛起类似 “烧心” 的灼烧样疼痛,常被误认成胃病,但这种疼痛更剧烈、更持久,服用胃药也毫无缓解。 二、容易被忽略的 “隐蔽” 信号心梗的 “求救信号” 并非都集中在胸部,尤其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等人群,首发症状往往十分 “隐蔽”,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下这些看似与心脏无关的异常,实则可能是心脏在发出的 “紧急呼救”:
放射性疼痛:疼痛从胸部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常见于左肩、左上臂内侧(可一直延伸到指尖)、后背(尤其是肩胛骨之间)、下巴、喉咙,甚至会引发不明原因的牙齿酸痛,让人误以为是骨科或牙科问题。
上半身异常疼痛:突然发作的 “胃痛”“腹痛”,疼痛多集中在中上腹,没有明显的饮食诱因(如暴饮暴食、空腹),服用胃药后也不见好转,常常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延误了救治。
伴随症状预警:除了疼痛,还可能出现突然的大汗淋漓(以冰冷的冷汗为主,像刚从冷水里捞出,伴随 “虚脱” 感)、恶心呕吐(无晕车、食物中毒等诱因,呕吐后仍无法缓解不适)、心慌憋闷(感觉心跳紊乱、忽快忽慢,胸口像被堵住,喘不气)、极度乏力(即便没干活,也浑身发软、连站立的力气都没有),严重时会产生强烈的 “濒死感”,伴随莫名的恐惧与焦虑。 三、接到 “信号” 后,立即行动!心梗的核心危害,是冠状动脉堵塞导致 “心肌缺血坏死”,而坏死的心肌细胞无法再生,每拖延 1 分钟,就会有更多心肌细胞永久死亡,甚至直接危及生命。面对心脏的 “求救信号”,正确的应对步骤容不得半点迟疑:
立即停止活动:无论正在走路、工作、做饭还是运动,马上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保持安静状态,避免任何体力消耗 —— 此时减少心脏的 “工作量”,就是在为生命 “减负”。
立刻拨打 120:这是最关键、最不能出错的一步!拨打急救电话时,清晰说明所在地址、具体症状,并保持电话畅通,随时等待医护人员联系。绝对不要自行驾车或让家人驾车送医—— 途中一旦发生心律失常、休克等突发状况,普通车辆无法提供专业救治,而急救车配备的除颤仪、急救药品和医护人员,能在途中为生命 “保驾护航”。
保持呼吸通畅:解开领口的纽扣、松开腰带(尤其是紧身裤、束腰等衣物),若在室内,及时打开门窗通风,避免因缺氧加重心脏负担。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可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心脏的 “求救信号” 从不会 “小题大做”,每一次异常感受,都是它在向生命发出的紧急提醒。心梗不分年龄,年轻人也可能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面对这些信号,最忌讳的是 “硬扛”“等一等”“自我诊断”—— 犹豫一秒,就可能与生命机会失之交臂。记住:读懂信号是前提,立刻行动才是关键。用清醒的判断和果断的反应,为自己、为身边人筑牢生命的防线!
关于作者:王小丹,女,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护士长、主管护师。工作期间多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护士”,多次评为“局级优秀护士”,年度考核连续多年“优秀”,多次参加省级、市级、院级技能操作大赛和科普比赛并荣获奖项。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