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普遍的贫血类型,尤其偏爱女性、儿童和老年人。它不像急性病那样突然发作,却会悄悄偷走你的精力,很多人直到体检才发现——原来长期的疲惫、面色差,都是“铁”不够惹的祸。
一、先搞懂:为什么会缺铁?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而血红蛋白负责给全身输送氧气。当身体缺铁,氧气运输不足,就会引发贫血。常见原因分3类:
1. 摄入不够:
(1)挑食/节食:长期不吃肉、蛋、动物肝脏(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只吃蔬菜(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
(2)特殊时期:孕妇、哺乳期女性对铁的需求翻倍,若没额外补充;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当,未及时添加含铁食物。
2. 丢失过多:
(1)女性月经量过多(最常见原因之一)、经期延长。
(2)消化道问题:胃溃疡、痔疮出血、肠道寄生虫(如蛔虫),慢性失血不易察觉,却会持续耗铁。
(3)其他:频繁献血、外伤出血等。
3. 吸收不好:
(1)胃肠道疾病:胃炎、肠炎、胃切除术后,影响铁的吸收。
(2)长期喝浓茶、咖啡:其中的鞣酸、咖啡因会和铁结合,阻碍吸收(建议饭后1小时再喝)。
二、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可能是缺铁了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多且“不典型”,很容易被当成“累了”“没休息好”,但出现3个以上就要警惕: 全身乏力+耐力差:走几步就累,爬楼梯喘气,休息后也难缓解(氧气供不上,身体“没力气”运转)。 面色/黏膜苍白:脸、嘴唇、指甲盖、眼睑内侧发白(血红蛋白少了,血色不足)。 特殊“缺铁信号”:指甲变脆、变薄,甚至出现“反甲”(指甲凹陷,像小勺)。头发干枯、易断、掉发变多。异食癖:突然想吃泥土、墙皮、冰块等奇怪的东西(缺铁导致味觉异常)。 其他不适: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缺氧);心慌、气短(心脏代偿性加快工作)。
三、怎么确诊?抽一管血就够了
怀疑缺铁,去医院做两项关键检查,就能明确:
1.血常规:看两个核心指标
(1)血红蛋白(Hb):成人女性<110g/L、男性<120g/L,提示贫血。
(2)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会变小,MCV会低于正常范围(区别于其他类型贫血)。
2.血清铁蛋白:这是“铁储备”的金标准。即使血常规还没明显异常,若血清铁蛋白降低,说明身体已经缺铁,需提前干预。
四、补铁怎么补?分“轻度”和“中重度”
1. 轻度缺铁/预防(血清铁蛋白低,血红蛋白正常)
(1)优先通过饮食调整,重点吃“高吸收率铁+促吸收食物”:必吃高血红素铁(吸收率20%-30%):
动物肝脏(猪肝、鸡肝,每周1-2次,每次50g左右,别过量);红肉(牛肉、羊肉、瘦猪肉,每天50-75g);动物血(鸭血、猪血,每周1次,做汤或炒食)。
(2)搭配促吸收的维生素C:吃含铁食物时,搭配橙子、猕猴桃、青椒、番茄等,维生素C能让铁的吸收率翻倍(比如青椒炒猪肝、饭后吃个橘子)。
2. 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已降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铁剂(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注意3个要点:
(1)饭后吃:铁剂可能刺激胃黏膜,饭后吃减少恶心、胃痛。
(2)别和这些同服:浓茶、咖啡、牛奶(钙会影响铁吸收),间隔1-2小时再吃。
(3)吃够疗程:血红蛋白正常后,别立刻停药,需继续吃2-3个月,把身体的铁储备补满,避免复发。
五、哪些人需要重点防缺铁?
1. 育龄期女性(尤其月经量多的):每月月经会流失铁,建议定期查血清铁蛋白。
2. 孕妇/哺乳期女性:从怀孕中期开始,每天需额外补20-30mg铁,遵医嘱吃孕期复合维生素。
3. 婴幼儿:6个月后从母乳/奶粉中获取的铁不足,需及时添加含铁辅食(高铁米粉、肉泥、肝泥)。
4. 素食者:只吃植物性食物,铁吸收率低,需多吃豆类、坚果,同时搭配大量维生素C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剂。
缺铁性贫血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补对。如果长期疲惫、面色差,别硬扛,抽管血查一下铁蛋白,让身体重新找回“满血”的状态!
本文作者: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杨慢、张娜、王盼。
责编: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