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俊

叶连俊(1913.7.19-2007.12.2),山东省日照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地质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等理论新见解,他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连俊(1913.7.19-2007.12.2),山东省日照市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沉积地质学家、沉积矿床学家。他先后提出了“外生矿床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论”和“生物有机质成矿说”等理论新见解,他是我国沉积地质学和沉积矿床学的奠基人之一。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这些老地质工作者研究的方向   

叶连俊先生是我国从三十年代起就投身地质事业的老地质工作者之一。1937年他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便考入当时在南京的地质调查所,他在祖国地质工作战线上工作了整整七十年。

旧中国时期的野外调查十分艰苦,不但要忍受常年于人迹罕至的丛山峻岭中徒步跋涉的艰辛,而且社会状况也十分恶劣,盗匪肆虐,活动猖獗,野外调查工作遇匪被洗劫,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并不罕见。早年与叶连俊先生同住重庆北碚鱼塘湾的植物学家候学煜先生就在出差期间被土匪洗劫一空,赵亚曾先生也是在野外考察时遭遇了土匪的枪杀。但“科技救国”是当年许多爱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志向,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险他们从不放在心上,为了实现心中的强国梦,他们从未停止过工作。由于战乱,地质调查所迁址到重庆北碚鱼塘湾农村,没电,战时物资短缺,连点煤油灯都算“奢侈”品。晚上只能以灯芯草点燃菜油灯照明,光焰仅豆粒般大小,十分昏暗。先生出野外回来,每天晚上就在这种昏暗的菜油灯下坚持看书、工作。由于长期在这样昏暗的菜油灯下生活和工作,他的眼睛受到很大伤害,以致后来一直都离不开眼药水。从1938年到1942年,叶连俊先后到湖南湘潭和水口山、四川龙门山区、云南北部、甘肃中南部、宁夏六盘山等一些渺无人烟的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为这些区域的中国早期地质勘查和研究填补了空白。那些在野外考察中遇到的艰辛惊险经历,他总是讲的幽默而轻松。一次野外考察中他们闯入了老虎的领地,他和同事刚爬上山顶就听到老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他们立刻掉头撤离。讲起此事,他风趣地说:“我们上山爬了三个多小时,下山才不到一小时,原来人跑得也会比兔子还快!”逗得家人捧腹大笑。

叶连俊的前半生经历了旧中国的民不聊生,受侵略、受压迫、受凌辱的年代,他渴望着祖国能早日强盛。新中国的诞生使这些老地质工作者对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倍增。他积极投身到国家恢复经济、医治战争创伤、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作中。国家需要治理淮河,他们就去研究治淮工程地质背景条件;国家建设需要钢铁,他们就去调查研究临江大栗子铁矿和鞍钢新厂基地质;国家需要修铁路,他们就承担了天成铁路路基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国家急需锰、磷、铀、铁、金、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他们就在成矿理论及应用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需要,他们还承担了放射性矿床和国防工程地质条件方面的研究。他们为了工作常常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在一次西秦岭矿点的考察中,大家都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由于气压低,水沸腾温度低,饭煮不熟,叶先生开始腹泻,大家都劝他休息,但先生谢绝了大家的善意,强打精神,忍着身体的不适与大家一道步行了3个多小时,由高程2600米爬到3600米的矿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这些老地质工作者研究的方向,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个人经历   

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旋即考入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5年,赴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进修,次年在美国垦务局丹佛实验中心进行研究工作。1947年,返回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8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筹建我国第一个水文工程地质研究室。195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创建我国第一个沉积学研究室,任主任。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倡导成立中国沉积学会并当选为该会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和地学部常务副主任。1981年以来,先后任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理事、国际地科联沉积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相关科学成就   

数十年来,叶连俊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他对科学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学科的生长点非常重视,能及时捕捉到研究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新的研究领域。1951年他适时提出并由他筹划和领导,在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沉积学研究室,1960年又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实验室,从而开创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他还积极倡导和扶持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学、古地磁学、海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建立,并亲自担任青岛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质研究室的指导工作。在他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更是不断地及时提出新的问题和方向,如60年代的陆源汲取成矿和化学地史问题,60-70年代的沉积建造问题,70年代的沉积矿床时代问题,80年代关于沉积成矿背景和环境问题,90年代的生物有机质成矿问题等等,正是由于他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趋向,这就保证了他的研究工作总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叶连俊的研究对解决岩石或矿床的形成,成矿时代的成因,古地壳、古大气、古海洋的组成及演化,以及研究地球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重要的。

责编:微科普

上一篇:张文佑

下一篇:邹元爔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