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精神为人生导航

 以科学精神为人生导航

——警惕网络迷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自21世纪以来,在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迷信重新开始大范围地滋生和泛滥。其内容变得日益复杂,既有传统的求神问卦、驱魔治病、易经占卜等,又有网络电脑算命、“科学”看相之类的新花样。当代迷信通过网络技术肆意传播,对人心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它们不仅降低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导致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而且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思想混乱,败坏社会风气,妨害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阻碍科学技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
当代迷信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互联网、电子杂志、期刊、电视上。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使得很多青少年慢慢变成了“星座迷信”、“电脑算命”的铁杆粉丝。调查统计,2002 年北京某高中发放100 份问卷,其中81%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星座,36%的人相信星座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1]。大学校园里具有迷信思想倾向的学生人数呈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1%的学生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星座,76%的人使用过电脑算命,55.6%的人用扑克牌相互算命,11.6%的人找过算命先生、看过手相,经常去星座网站浏览的学生占近20%[2]。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不同省市的青少年利用网络算命的平均比例为30%左右。由此可见,网络迷信对青少年的浸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不难发现,在大多数综合网站中,都有“星座”、“占卜”等频道。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算命网站”进行查询,出现相关网站有数百万个。在这些网站中,大都设置了吸引青少年注意的“少男少女”栏目。其中,夹杂着时尚元素的网络算命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有些“生活服务”栏目与手机占卜短信绑定在一起,像天气预报、时事新闻等,让网络迷信以一种非常隐蔽的方式渗透到青少年每天的生活里。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长期沉浸在这类迷信信息中,他们虽然能够做出并提出自己的判断见解,但是却缺乏足够的分析和审视能力。
因而,他们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把那些经过包装的网络迷信当成“科学”,从而失去正确的、客观的判断是非的能力。网络迷信是思想的毒瘤,严重地歪曲和腐蚀了青年人的心灵,使他们失去分辨正义和邪恶的能力。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大到学业、情感等方面的抉择,都会被这些网络迷信信息所迷惑。在“运程”、“命定”等说法的影响下,使得青少年在犯错误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总可以为自己找到借口,导致他们逃避责任,不敢正视困难,甚至自暴自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青年人相信迷信将导致巨大精神财富的浪费和损失。因为,青年人是促进国家科学技术事业进步的生力军,肩负着推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重担和责任,所以,应该警惕网络迷信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诉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必须利用科学精神为青少年的人生导航。迷信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二三百万年前,而科学发展的历史却只有五百多年。迷信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变换花样抵制和危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作为科学的观念内核和本真要义的科学精神在科学与迷信的较量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先前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3]。不仅是科学家群体应具有的精神,而且也是大众群体能够领悟和学习的精神。对于青年人来说,通过领悟和学习科学精神可以帮助他们抵制迷信思想产生的危害。在默顿看来,科学精神内部结构可以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和无私利性四个组分。尤其后二者是区分科学精神与迷信的重要表征。任何一种思想观念或是理论系统若想健康、持续地发展都离不开有条理的怀疑精神。而科学系统正是具备了这种开放性、可贵的怀疑精神才使它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迷信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指对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丝毫不允许怀疑,并且确信无疑。它与理智信仰相悖,是一种缺乏科学事实根据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信仰和崇拜,这样的信仰和崇拜必然会让青少年掉进盲信的虚无主义泥潭。因此,要让青少年认识到,只有具备科学精神才能让他们脱离盲信的困境。科学精神包含的无私利性要求我们的行为准则是不能谋取私利的。然而,各种迷信则带有明确的私利性。它们打着现代科技的旗号,为了骗取钱财,或为了骗取他人信任,达到个人崇拜的目的,不惜采取任何非法手段,例如与神秘主义思潮、非理性主义思潮和伪科学现象等文化形态结合在一起,利用一些尚无定论的现象混淆视听,愚昧百姓。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千万不能被网络算命等迷信所左右。那么,青少年如何以科学精神来抵制网络迷信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科学精神是青少年破除迷信的一把利剑。这把利剑从两个方面,即科学精神所具有的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实证精神是科学所独有的,并且是区别于其他知识和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要求利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事实、物理现象和社会行为。迷信无法对各种事实、现象和行为做出客观的检验或实验证明。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并驾齐驱,二者不可偏废。理性精神是科学的本质表现,它是区别于迷信、巫术等非理性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准。理性精神要求利用秩序和逻辑的思路理解世界。迷信则是利用非理性的、超验的、体验的方法感觉世界。因此,要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共同内化到青少年的思想中,才能增强他们抵制迷信的自信心。
迷信心理古今中外皆有,对迷信形成的原因有各种解释。丹皮尔曾指出,人们的本能是百万年来信奉巫术和崇拜精灵的祖先的遗传[4]。人类学家里弗斯(Rivers) 进一步说明迷信、巫术和原始宗教是从野蛮人对世界怀有的朦胧的敬畏和神秘感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因此,解析从事迷信活动的人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迷信之所以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迷信具有深层心理需求。尤其是在社会历史转型期或者动荡期,对于保有寻求确定性心理的人们来说,一度缺乏精神“安慰剂”,科学精神是青少年解除迷信这种危险“安慰剂”的一剂良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迷信、各类巫术到处盛行。青少年时期作为一个人人生的早期,恰好是容易受到迷信干扰的时期。对于那些被迷信干扰的青少年,要利用科学精神解除其思想中的迷信毒素。另外,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从社会角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5]。(1) 营造追求真理、弘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减少各类网络迷信导致的心理污染;(2) 截断网络迷信信息向青少年传播的途径; (3) 丰富校园心理咨询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服务,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4) 将青年人心理科普工作与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对于处于思想剧烈变动期的青年人来说,要以科学精神来引领他们的人生。让青年人通过学习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掌握最新的科学思想,揭示并认知科学的本质,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才能辨别各类形式的迷信、非科学、伪科学、假科学和反科学的欺骗和迷惑。不仅如此,青年人更应通过涵养道德,陶铸性情,积极跃升至求真、尚善、致美的人生境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摒弃网络迷信的负面影响,减少它们对社会的危害,才能真正走上一条正确的、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文婧,李依萱.“星座迷信”在青少年中蔓延的现状初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4-85.
周得华. 论高校大学生现代迷信现状及其对策[J]. 出国与就业,2011(18):100.
李醒民. 科学的文化意蕴[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6.
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 李珩,译.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84.
刘连忠,徐汉明. 迷信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05,18(12):40-41.
作者简介:周梦瑜,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编:科普知识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