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洼地引海水养魚结合抗风浪平稳型海洋平台开发沙漠旅游项目

使用真空管道整流(零碳)高速云输水系统专利技术引水结合您的抗风浪平稳型海洋平台专利技术产品和沙漠洼地引海水养魚开发沙漠旅游业。

埃及盖塔拉洼地(Qattara Depression)在西部沙漠北部,离地中海56公里(阿莱曼南56公里),可以挖掘隧道用中国的“真空流” 真空管道整流(零碳)高速云输水系统专利技术无动力地引地中海水到埃及西北部干旱盆地洼地,发展海水养魚,改变沙漠气候,增加雨量。

埃及的盖塔拉洼地位于美丽的西部沙漠北部,最低点低于海平面 134 米,盖塔拉绿洲(Moghra 绿洲)无人居住。盖塔拉洼地长272公里,平均宽102公里,面积1.8万平方公里。最低点在海平面以下133米。多沼泽、盐滩,仅东北部和西南部有两处小绿洲。东部有阿布盖拉迪格油气田。

当我们多年把海水源源不断引入盖塔拉洼地后,埃及的沙漠中就会出现一个面积达到1.8万平方公里、深134米的盐湖。目前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00毫米,但是年蒸发量大,湖水会被蒸发,然后形成降雨,降雨量增加了,它就不会再干涸了。埃及的沙漠地区的气候就会逐步改善,沙尘暴也就销声匿迹,沙漠治理更有成效,还可以发展海水养殖业。

埃及本土水产品产量不能自足,为了满足国内需求,政府和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冻鱼,每年进口量约24万吨。埃及每年进口冻鱼的金额超过2亿美元,而且未来5年中其增长率有望保持在10%。埃及渔业资源面临最严重、最紧迫的问题是资源枯竭问题。近年来,埃及政府非常重视渔业资源枯竭问题。2006年3月15日中国驻埃及使馆经商处曾经建议中国水产养殖企业可来埃进行水产养殖合作,供应埃国内市场。

 中国农民郭武政的利比亚班加西克莱氏水产公司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养鱼,目前,“沙漠鱼”已经销售到非洲30多个国家,也“出口”到了埃及。该公司靠在沙漠养鱼狂挣了1600多万元人民币。

 在沙漠里养鱼,这并非异想天开,而是为合理开发沙漠资源、解决水资源枯竭危机而进行的大胆尝试。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的科学家们经过十多年锲而不舍的试验,终于在沙漠渔场这一科研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国在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沙漠渔场已经在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蓬勃发展起来。专家估计,目前全球沙漠渔场每年共生产出超过3000万吨鱼虾,价值超过400亿美元。

以色列阿莱夫水产品公司沙漠里养鱼,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虽然没有中国的毛乌素沙漠和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那么着名,但也是幅员辽阔寸草不生,不适宜人类生存。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个弹丸之地,与巴勒斯坦因土地之争,硝烟弥漫烽火连天,但他们却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境内湖泊沟汊不多,竟然也是水产品出口国。他们的如此众多的水产品难道是从天而降?原来,聪明智慧的以色列人,把死亡之海的沙漠当成了水产品养殖基地,这真的让人匪夷所思,就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感到不可思议,为此,他们发表的《全球沙漠展望》报告称,沙漠蕴含着巨大经济潜力!

阿莱夫是到沙漠里养鱼虾的始作俑者。他创办的以他名字命名的阿莱夫水产品公司,立足沙漠,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色列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开发公司。他的旗下,还有一个沙漠水产品养殖研究所,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什么促使阿莱夫异想天开地要在沙漠里投资养鱼呢?阿莱夫在到沙漠开发水产品养殖之前,就在他的家乡从事水产品养殖,限于条件,总是上不了规模,还常常因与巴勒斯坦人的战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阿莱夫为此很是苦恼,但也无可奈何。一次他到内盖夫沙漠游玩,不慎迷路。他在沙漠里苦苦挣扎三天,水尽粮绝。最大的问题是严重脱水,他企图寻找到沙漠里的水,算他幸运,眼前,还真的出现了一个沙漠湖泊,在那个干旱的地带,那水主要是冰川融化积蓄的。水倒是清澈见底,但又苦又涩,活命要紧,阿莱夫不顾一切地喝了下去。就是这趟惊心动魄的死亡之旅,让他产生了幻想。沙漠深处竟深藏不露那一片未曾开垦的水域,既然有一片水域,应该有更多的沙漠湖泊存在。这些湖泊,若是能投资养殖,那将是一笔巨大财富。他把这个想法向家人说了,家人以为他是在沙漠里惊魂,神经错乱了,沙漠里的湖泊若能养殖,还会等到今天吗!阿莱夫执着地开始搜索沙漠里养鱼的资料,但一无所获。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从没有谁首开在沙漠养殖的先河。他怀着一线希望,到希伯来大学水产学院请教在沙漠里养鱼的可行性,那里的教授说,我们研究的一直是常规养殖,至于利用沙漠湖泊资源养鱼,对不起,我们还从未涉及过。阿莱夫失望了,但他并不死心,他一直耿耿于怀。都是水,沙漠里的湖泊为什么“另类”,就像沙漠不能种作物一样不能养鱼吗?常言道,有水就有鱼,难道那里真的不适宜鱼类生长?他专程到那个湖泊实地考察,结果,让他很扫兴,水底捞月,偌大的湖泊,一个鱼虾也没捕着。这么说,沙漠里的湖泊真的不长鱼吗?经过化验,那里的水含盐量很高,苦涩不堪,这是不是沙漠里的水不长鱼虾的真正原因?不,根据科学判断,这恰恰说明沙漠里的水是最适合鱼类生息的,否则,同样是苦涩的大海为什么成了鱼的家乡!一意孤行的阿莱夫带着鱼苗出发了,他将那些鱼苗放养在一个小的湖荡里,年底,再到那里捕捞,唉,你还别说,那些鱼比他在自己的鱼塘里放养的同样的鱼长得还大还肥。阿莱夫欢欣鼓舞,于是,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那块不毛之地,自然没人在乎,阿莱夫得到了免费使用的许可。阿莱夫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生产的鱼,因为是出自远离尘嚣的沙漠,没有污染,正宗的绿色产品,进入市场,供不应求。现在,他将自己的水产品,注册成沙漠商标,成了声名远播的品牌,这样,他的鱼在价格上就比同类鱼虾高出20%。在他的影响下,以色列人在沙漠里养鱼,蔚然成风。在谈到养鱼的成功经验时,阿莱夫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些人认为,沙漠是个灰姑娘,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没有人真正想过沙漠,似乎那里什么都不可能;但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只要去行动就有可能。”海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种类和数量在逐年减少。以色列GFA公司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在陆地养殖海鱼的新方法。这套设备是基于以色列科学家约西.陶和希伯莱大学教授加凡.瑞恩的技术开发的,他们将其称为“零排放”系统。其关键部分是利用生物过滤器和一种特殊培养的细菌,处理养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使用时,只需向养鱼的水箱中加入该公司研发的这种混合微生物,即可处理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氮和其他有机废料,对环境没有影响,也不会造成任何浪费。人工养殖海鱼通常都存在废水排放的问题。一些临海养鱼场将养鱼废水排入海中,再从海中引入新鲜的海水,一旦这些含有大量氮和其他有机物的废水在浅水区聚积扩散不出去,就会对周围的鱼构成威胁。现在,研究人员通过生物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巴尔.诺伊表示,他们研发的养鱼技术,可以使鱼在理想、稳定的温度下生长,期间不必换水或进行其他化学处理,也不会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鱼的味道更鲜美。另外,处理养鱼废水用的微生物价格低廉,使用简便,成本上完全可以和近海养殖场竞争。据称,该系统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离海数千英里的沙漠中使用。目前,以色列已在几个地方安装了这种系统,每立方米水能养100公斤鱼,从而为在内陆养殖海鱼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中国农民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养鱼创造“沙漠养鱼”神话,“沙漠鱼”带来千万财富。广东人郭武政却既敢想又敢做,他不仅在著名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实现了“沙漠养鱼”这个“神话”,而且还靠在沙漠养鱼狂挣了1000多万元!

鱼虾“无法”在沙漠湖泊生存的真正原因:湖泊处于沙漠深处,长年高温,如果湖水不深,2米左右,太阳光完全可以直射湖底,而湖面、湖边都没有水草之类的生物,鱼虾如果生活在这里的话,被活活晒死。采取抗风浪平稳型海洋平台专利技术产品及下沉式网箱养殖方式的好处是:抗风浪平稳型海洋平台及沉在湖底的网箱就像房子一样,可以抵挡炙热的阳光,既能控制网箱内的水温,又能让鱼儿避免晒死;网箱每分钟能转动3至8次,此功能可除去湖水中的杂质,并能不断注入氧气,从而使网箱内的微生物活跃,增加了鱼食料中的养分;另外,网箱可以有效控制鱼儿的生存空间,保证鱼儿的优越生活环境。郭武政的利比亚班加西克莱氏水产公司购置了50多台网箱沉入湖中,饲养了10万尾鲻鱼鱼苗。鲻鱼是常见的海产鱼类,能适应盐度、气温都比较高的水域,其体态丰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世界各地常被作为宾馆酒楼的海鲜佳肴。因为是出自远离尘嚣的沙漠,没有污染,正宗的绿色产品,所以进入市场后一直供不应求。通过规模饲养、不断繁殖,使得一年到头每天都能向市场供应一批新鲜鱼。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养鱼产生了大量肥料,那个湖泊水底及湖边竟渐渐长起了青苔、水草等植物,成了沙漠里的一片绿洲!郭武政将鱼“出口”到了埃及、南非和刚果等邻近国家,成了畅销食品。果然,到了2007年底,他顺利卖出了20多万公斤新鲜鱼,销售额竟达到了1600多万元!由于小湖泊的水很浅,他就利用类似于采油的设备来穿透沙漠表层抽取地下水,把水输送到温暖舒适的养鱼池里。而经过多次尝试,他发现沙漠地下水不仅特别适合鲻鱼、鲶鱼、罗非鱼和条纹鲈鱼等水产生活,而且能够加速很多鱼类的繁殖,一般只需要五六个月便能上市。现在,他养的“沙漠鱼”已经销售到非洲30多个国家。截止2009年底,他的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两千万元,按照他61%的股份算,他已经有1000多万元的身价了。

2011年6月16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泥石流直扑敦煌市阳关镇。危急时刻,一个名叫“沙漠都江堰”的工程,将90%的洪水成功分流、化解,使阳关几千人的生命和2万多亩农田得到保护,阳关古城消失的悲剧没有重演。2000多年前,都江堰的修建,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后,一项被称为“沙漠都江堰”的生态治理工程,挡住了沙漠东进的步伐,并拦截化解了泥石流灾害,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没有让诗章辞赋中的阳关-今天的敦煌阳关镇,像历史上那样在泥石流灾害中湮没。创造“沙漠都江堰”这一奇迹的是,被誉为“当代李冰”的甘肃碧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延忠。2014年1月9日,何延忠被评选为“中国网事.感动2013”年度网络人物。何延忠来到阳关时,他已经是位身家过亿的成功企业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兰州人,何延忠到阳关,缘于他的一个梦想:建立“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1986年,24岁的何延忠在家乡永登县成立了甘肃碧泊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祁连雪山冷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发展冷水养殖虹鳟鱼产业,成功填补了我国虹鳟鱼养殖的空白。在何延忠的带动下,永登成为全国闻名的虹鳟鱼之乡。全国60%的虹鳟鱼出自甘肃,永登又占到其中的七成。何延忠本人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随着虹鳟鱼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何延忠萌生出一个念头:高寒冷水虹鳟鱼产业,基本不消耗水,经济效益却相当于种植小麦的600多倍,是最节水、能使农民快速致富的产业。为什么不利用祁连山冰川融水,建立一条高寒冷水鱼产业带?这样,既能带动百姓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何延忠从地图上看到,祁连山冰川最东头在永登,最西端在千里之外的敦煌。2000年,敦煌市政府为保护阳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以敦煌沙漠生态旅游项目为依托招商引资。为了实现梦想,何延忠决定去阳关投资兴办敦煌飞天生态科技园,建设集科研、养殖、加工、生物提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亚洲最大的沙漠高寒冷水鱼基地,创新技术,形成规模,辐射带动,最终在河西走廊形成一条“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2001年3月,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何延忠率领技术专家和工作团队,来到了中国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在曾经被泥石流湮没过的阳关故地,开始在这个常年受沙尘暴侵袭的小镇上创业。“当时好多人都投房地产了,但我就想建成一条祁连冰川高寒冷水鱼产业带,带动整个河西的人民都通过养鱼致富。同时,用冷水虹鳟鱼实现生态治理,让沙漠变绿洲。”何延忠说。敦煌市政府批复给他的项目用地在阳关古烽燧遗址西南的龙勒村,这里有条西土沟,沟里的小溪每秒有0.35立方米的水流量,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也是何延忠养殖冷水虹鳟鱼的水源。何延忠到来后,发现严酷的现实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这里除了几万亩沙漠戈壁外,荒无人烟,水、路、电,什么设施也没有,只有满眼黄沙和一片荒凉。更为严重的是,沙丘每年以4至10米的速度向阳关逼近。何延忠没有被眼前的荒凉吓住,他怀着梦想和激情,带着一拨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兵分几路,规划、测量,绘图、论证,搭窝棚、建公路、拉电、栽树、种草,考察、取水样、修水渠,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经过艰苦努力,一个初具雏形的科技园出现在茫茫沙漠中。然而不久,沙漠就给了何延忠一个下马威,使科技园受到重大损失:一场50年难遇的特大沙尘暴,把帐篷全部卷走;随之而来的洪水泥石流,把鱼塘摧毁淤平,8000万元投资付之东流。面对严酷的环境和严峻的现实,好多人选择了放弃:投资伙伴相继撤资,先后有80多名员工离开了敦煌。何延忠这个倔强又坚强的西北汉子却没有退缩,他时常来到沙漠之中,独坐沙丘,苦苦地思索着破解之策。阳关自古以来是敦煌抗击风沙的第一道防线。这里极度干旱,蒸发量是降水量的80-100倍,沙漠化严重,沙尘暴猖獗。树木栽了枯,枯了再栽,2000多米长的防风林带被沙丘掩埋,余下的200米也只剩下树梢,在与风沙苦苦抗争。在人们的印象中,沙漠是缺水干旱的地方,但是,库姆塔格沙漠却长期面临水患的严重威胁。有“旱极”之称的阳关,洪涝灾害频发,到了汛期,洪水挟裹着大量泥沙奔流而下,轻则污染水源,重则冲毁道路、农田和村庄等,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这里,防洪堤坝修了垮,垮了再修,洪水是祖祖辈辈过不去的坎。资料记载:阳关古城就是被一场洪水泥石流淹埋而消失的!“必须千方百计治住水害沙害,守住阳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何延忠暗下决心。何延忠请来了不少生态水利专家实地勘查,共同寻找降服水害、沙害的办法。何延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忽然一个灵感在他头脑中闪现: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修建了都江堰,我为何不能学他们呢?他决定修个“沙漠长城”阻击风沙,再建个“沙漠都江堰”导洪疏流,保卫阳关。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这个想法。何延忠筹资2亿多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阳关保卫战”。“阳关的防洪坝为什么会垮了建、建了垮?我们经过考证,是因为阳关镇地势较低,敦煌、肃北、阿克塞的洪水全部汇集在这里,在这里修坝无济于事。我们决定,把拦洪坝修到阳关的上游,肃北、阿克塞山洪的出山口。”何延忠说。何延忠先是种植防护林,紧接着在沙漠中勘测洪水路线。在肃北、阿克塞山洪出山口,何延忠修建堤坝拦截洪水,减缓流速;再开凿梳齿状分洪河道,把倾泻而下的洪水分割疏流在库姆塔格沙漠;又开挖蓄水工程,将分流的洪水分别拦蓄其中,积蓄的洪水下渗涵养水源,形成“地下水库”;在“地下水库”附近开挖侧渗截面,下渗的洪水经沙漠过滤变清后流淌出来,成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而植绿种树,恢复生态,发展高寒冷水鱼养殖和葡萄种植。在库姆塔格沙漠的风口,高筑沙障修建“沙漠长城”,阻挡沙丘前移;修建蓄水工程,救活防风林。10年来,何延忠先后移动沙丘石山500多座,拉运沙石料1亿多立方米,修建了13条共93公里长的河道、21公里长的“沙漠长城”、100多个蓄水工程,在库姆塔格沙漠中建成了治理洪水、沙害的综合系统工程“沙漠都江堰”。如今,在库姆塔格风口,已经形成了长达20多公里、宽近千米的绿色生态屏障,把沙丘推出阳关5.6公里,原本被沙漠掩埋枯死的防护林又抽出绿色枝条。随着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沙漠都江堰”周边形成湿地9600多亩,绿化面积2.6万亩,荒漠化治理面积56平方公里,防风固沙面积30多平方公里。1月3日,记者来到“沙漠都江堰”,看到西土沟如今已变成了一条芦苇沟,清澈的泉水咚咚作响,成片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摆,红柳,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十分丰茂,西土沟紧连沙漠的一面砾石崖壁,变成了长数公里的渗水面,西土沟溪水的流量新增了近两倍。枢纽调蓄工程月亮湖、九连湖等,碧波荡漾,吸引了野鸭、仙鹤、天鹅、鸳鸯、翠鸟、白鹭等十几种水鸟前来栖息。2013年8月,以中科院院士程国栋、郑晓静为代表的30多位科学家专门对“沙漠都江堰”的科技成果进行研讨,认为此项工程浩大、设计巧妙、建成不易,其以“害”治“害”、化“害”为“利”的治沙治水思路,融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具创造性和推广性。目前,这里被科技部定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敦煌基地。中科院兰州分院也同何延忠合作,在这里成立了寒区旱区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并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沙漠都江堰”项目已经被列入中科院“星火计划”中。

 

责编:微科普网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