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治疗随想

  高度近视即-6.00度以上的近视,在青壮年近视人群中并不少见,虽可用镜片矫正获得一定有用视力,但随着年龄增大,近视度数仍在不断增高,视力下降,视觉矫正效果每况愈下,-15.00度以上近视已非罕见。看了金学民主任“磁共振高度近视眼球后巩膜葡萄肿”的图像印象深刻,眼球后部形态改变,触目惊心,不可小觑,高度近视对眼球形态如此危害在诸多眼病中尚不多见。眼球形态改变必然导致眼底组织结构及视力的严重损害: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劈裂、黄斑变性、豹纹状眼底、玻璃体混浊及随之而来的青光眼、白内障,对视力的危害可谓大矣。

  高度近视用镜片矫正仍是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准分子激光、ICL即眼内屈光手术,还有后巩膜加固术等。

  对于-12.00度以上的超高度近视,治疗效果往往随着近视度数加深而渐次递减。预防近视的进展、抑制眼轴变长,应是高度近视治疗最需关注的重点。固化巩膜、缩短眼轴的后巩膜加固术应是针对性手术,但手术方式及手术器械均有待改进、完善与提高。高度近视有遗传因素、基因参与,基因药物疗法也需要关注与研究。

  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儿童近视据认为有效,其有效性随着浓度增高(0.01%至0.5%不等)而疗效增强。阿托品是剧毒药品,老药新用,能对近视发挥一定效用,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阿托品0.01%浓度点眼应是眼科应用浓度下限,如此低浓度仍然有效,其浓度上限在哪里?就临床而言,有机磷中毒治疗时的“阿托品化”,其惊人的阿托品用量能使针尖大的瞳孔逐渐开大,能使中毒昏迷者起死回生,让人惊叹阿托品的药用效果,看来药物剂量与用药浓度对发挥药物疗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老药新用大有潜力可挖,药物的各种作用仍有待认识与研究并加以适当应用,冀望事半功倍,其功效或不亚于新药的开发。眼科临床常用1%阿托品眼液,当初为什么会提出1%浓度?大概是在总结疗效与充分了解药物副作用后得出的结论,临床应用久矣。

  红光疗法对儿童近视的治疗作用近年来为临床所热议,有资料报道:低强度600-700nm红光照射儿童近视眼,观察治疗效果可以抑制眼轴增长和近视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脉络膜血流及改善巩膜缺氧有关。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阈值可促进多巴胺分泌。红光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有待进一步明确,但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儿童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所不同,但在发病机理与病理上有相通之处,防止眼轴变长,抑制近视进展、改善视力同样是关注重点。有鉴于此,何不应用适宜浓度阿托品液滴眼或应用红光照射疗法用于高度近视眼,似乎也有道理。如有效,犹如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冀望扼制近视进展即难能可贵,对于临床争议的解决必有帮助。低浓度阿托品滴眼及红光疗法治疗儿童近视临床尚有不同看法及争议,主要对其有效性质疑,这需要实践及时间作出答覆。这里我想起白居易的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他在诗中讲的“材”是说一种豫木和一种樟木,幼时长得一模一样,长到七年后才能辨别;真玉要烧三天方显示其色泽不变,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和时间辨别真伪的重要性。医学是实践科学,不同看法和争议是客观存在的,对近视的各种防治方法都会在实践与时间面前得以检验而显露出真实面目。这也是我们在临床要重视医学统计学与循证医学的缘由所在。

  提到阿托品眼液浓度与疗效关系,高度近视显然不能用低浓度,如果用0.5-1%浓度点眼,现实问题是:对于能用镜片矫正获取一定视力应付学习和生活,而在点用阿托品液后,瞳孔散大、高度畏光、调节停滞将给近距离工作、学习及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难以接受。这些问题需要重视及解决,如果药品点眼真正有效,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提出向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