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面面观的另一面...

把手机的另一面说成是“视觉鸦片”?是否使危言耸听?孰是孰非,见仁见智,各有看法不同。

手机,互联网终端荧屏的小小似乎是方寸之地,其内容、其信息、其可视性、可读性为人类文明史以来所未有。由于其承戴着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内容,受人青睐,受人爱戴、让人爱恋、吸引眼球而令人爱不释手。小小的手机从市民百姓到学者精英,从乡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让“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成为现实。让人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让舞台形象、唱念做打、说学逗唱尽收眼底。方便学习、方便工作、方便生活,乘车购票、购物消费,一键在手,事俱成矣。有人说:“手机就是观音菩萨,要啥有啥。”从精神层面、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这话也有道理。可以说互联网开辟了认知大千世界的新时代。回顾人类历史长河,人们从穴居狩猎到农耕时代,到进入现代文明,数千年数百代的人类文明史,互联网让人们认识世界,在认知方面进入了新阶段,开辟了新时代。对于互联网功过是非评价,千秋功罪,自有时间方能予以评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有利就有弊”,手机的利很广泛、很现实,小小的手机将人们与大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居斗室可以遨游世界,其实用性、欣赏性、愉悦性为人们所熟悉。那么手机的弊端是什么呢?就现阶段而言,可有下列诸点:

一是成瘾性,何为“网瘾”?对于某些人来说,由于长时间沉浸于网络空间而难以自拔,对于互联网荧屏产生强烈的依赖,须臾不能离开,否则就会怅然若失、魂不守舍、寝食难安。对于“网瘾”的定义,学者们尚有不同看法,但过度依恋手机,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对阅读到思维的冲击。人类在6000多年前获得了读写能力。开始了人类文明,思维方式也逐渐与之相适应。当今却是以数字产品为基础的阅读模式,快速、碎片化的阅读代替了耗时费力而伴有思维的深度阅读。浏览略读的碎片化信息,让人们无暇领会复杂的含义,无暇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更少有闲暇在阅读中创造自己的思想,互联网终端荧屏的浏览略读代替了纸质文化的深度阅读。应该看到屏幕阅读对年轻的一代影响巨大,让人们的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受到了干扰,这必将影响每一个人的成长。神经科学有一条金科玉律:“要么用它,要么失去。”面对互联网终端荧屏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生活,我们需要思考审视屏幕阅读带给我们的视觉及思维方式的冲击及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去伪存真、需要思考,需要从欣赏到创造美的能力,需要深入学习维持社会生活良好运转所必须的知识和智慧。我们需要连接思维的深度阅读,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需要对网络荧屏的碎片化浏览略读进行反思。

三是荧屏对视觉器官的冲击。电视成像是由于屏幕上的图像图形是由一个个因电子束击打而发光的荧光点组成,因此快速跳跃、闪动更替的画面光影吸引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趣。光强度过大或在黑暗中频繁闪光,都会引起暂时性光敏感度下降,而使眼睛感到不适。而互联网终端荧屏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迎合眼睛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极尽迎合视器的需求而尽其所能:声、光、色彩、闪烁变动的画面,瞬息多变的内容,五光十色的场景,是视觉盛宴,是视觉的享受,但也是视觉负担。由于荧屏近在咫尺,人们失去了望远的乐趣,近视、近视视应时而生。有人感言:“一千年后人类社会将会成为近视王国,人人近视、个个近视。”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叠加而成。福兮、祸兮,难以做出确切回答。

长时间看手机,低头看且长时间保持固定低头姿势,容易使眼部充血。荧屏上不断闪烁跳动的画面光影会对眼睛造成持续刺激,当眼睛不停地捕捉这些光影时,很容易产生视疲劳。此外手机音像画面及内容会让人目不转睛,注意力太过集中,自然地眨眼次数大大减少,损害了眼表面的泪膜,加重眼疲劳和眼睛干涩,而且会加深近视的发展。

还有干眼现象普遍增多,这与眨眼次数减少有关。眨眼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动作,具有保护眼睛的功能,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象征。眨眼能使泪水均匀分布在角膜(黑眼珠)和结膜(白眼珠)的表面,以维系眼睛表面的湿润。眨眼还能使眼底视网膜和眼肌得到休息,眨眼时上下眼睑闭合暂时阻挡了外界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不要认为“眨眼功夫”时间短暂,据研究表明每天24小时要眨眼17280次,每5秒钟眨眼一次,每次眨眼0.2-0.4秒,其对视视网膜的保护作用自不待言。由于荧屏画面如此生动如此扣人心弦吸引眼球,专心致志、目不转睛,无形中减少了眨眼次数。这也是长看手机导致眼干不适,致成荧屏干眼与视力疲劳的原因,互联网荧屏对眼睛的其他损害还有待于继续观察与研究。

对于互联网荧屏的危害是否如此?有不同看法可以理解,新事物嘛。说是“视觉鸦片”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注意,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古诗云:“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里,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如何看待手机也是如此。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