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角膜与多尔曼Dohlman教授

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重要手段,当今全球有超过1000万我国则有400万角膜盲患者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角膜移植的手术方式可分为: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即使用人身后捐献的角膜来置换混浊病变角膜,技术成熟,效果最好,80%的角膜盲患者可由此脱盲。其次为生物工程角膜,来源于猪角膜,经加工脱细胞后应用于临床,仅能用于板层角膜移植,移植范围有限。还有人工角膜是指用人工合成材料即有机玻璃(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写为PMMA)制成的一种特殊屈光间质体,用以代替混浊角膜,使患者获得一定视力。但人工角膜并不能代替同种异体角膜移植,仅能作为一种补充,适用于常规角膜移植失败的双眼盲患者的最后一种选择,大部分角膜盲患者并不适合做人工角膜,仅占到角膜移植适应症的10%~15%,即使如此,人工角膜也给那些重症双眼角膜盲患者带来了福音。为此,人们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874年Weber首次将一片水晶玻璃植入患者角膜,开启了人工角膜的先河。200多年来人工角膜移植手术经历了探索、停滞、重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时至今日,无论材料、制作工艺、手术技巧以及手术后处理都有了新的进展。当今人工角膜设计成功的有Alphacar人工角膜、波士顿Dohlman-Doane人工角膜、osteo-odonto人工角膜等,我国自主设计的领扣型人工角膜将在2021年6月用于临床。

由于由于职业的原因,对人工角膜有着浓厚的兴趣,2006年趁赴美探亲之便,在波士顿麻省眼耳鼻喉医院参观了多尔曼教授的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多尔曼教授对来自中国的眼科同道很热情,当时教授已八十多岁高龄,步履稳健,谈吐爽朗。教授年轻时曾有北美眼科一把刀的美誉,如今虽年屆古稀,在手术显微镜下,手术技巧娴熟,游刃有余,手术动作虽然慢了些,但稳准,没有一点多余动作,炉火纯青,十分老道,不愧为手术高手。手术眼为化学伤后遗,血管密布,肉翳重重,手术难度较大,但多尔曼教授从剖切钻取角膜植床,去除晶状体,切割玻璃体,植放人工角膜,手术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植放的人工角膜是由教授研制由PMMA构成的光学柱体,包括前盘、主干及后盘。手术过程约两小时,看了手术,不由为教授的高超手术技巧而赞叹。手术结束后,教授亲自护送担架床上的病人到手术间的门口,並俯下身來与病人行贴面礼,叮嘱了几句,看着护士推担架车远去,才返回手术室,这个细节让同是医生的我至为感动。趁着短暂的手术后休息时间,教授回答了我提的几个问题,教授讲:人工角膜虽给重症角膜失明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手术术式复杂,眼前节及后节手术都要熟练掌握,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处理及随访很重要。今后研究重点是选择真正生物相容性材料,改善光学镜柱周边支架和组织的生长融合。

多尔曼教授2019年退休,但退而不休,仍致力于教学与人工角膜的改进与研究,殚精竭虑,为人工角膜的发展倾注了极大努力,可谓是眼科界的一株不老松。

谈了人工角膜,觉得重中之重的事还应该再以强调:人工角膜移植虽然给双眼盲的重症角膜盲患者带来了复明希望,但其适应征毕竟是少数,面对我国400多万角膜盲患者,80%要依靠同种异体的角膜移植,即依靠身后献眼为来源的角膜移植,目前我国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5000例左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人们的保屍观念及相关法律滞后,使得身后献眼不能蔚为风气,致使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的角膜供体材料极为缺乏,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遇到极大阻碍。让众多角膜盲患者不得不在病变的痛苦生活中煎熬。要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就要呼吁人们身后献眼。国内著名角膜病专家朱志忠教授多年来一直为之鼓与呼,为适应国情,朱教授提倡身后捐献角膜,这不影响死者遗容,更易为人们接受。一片透明的尸体角膜仅两分硬币大小,身后捐献出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就可以让一位盲人复明脱盲,真可谓功德无量。

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唱到:“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春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身后捐献角膜为盲人就是人间春风,就是大德大爱。

Dr. Claes H Dohlman 被尊为“现代角膜科学之父”。瑞典出生,并在瑞典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和住院医培训。后到哈佛。最主要的贡献是波士顿人工角膜。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角膜病亚专业的眼科医生。还有很多贡献。波士顿人工角膜手术至今已有一万五千多例。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