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名称的思考

诊断的确立,就是诊断名称的确立,就是治疗的确立,要“师出有名,”要“名正言顺”,是每个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普通却很重要。就“角膜炎”而言,在病历上仅仅写下“角膜炎”的诊断是不完整的,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很有必要的,决不能像中国古语所讲:“一问三不知”,这句话出自春秋《左传》一书:“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一般言之,角膜炎其解剖部位在角膜,病理变化性质是炎症。大体可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包括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及放线菌,还有阿米巴原虫等。非感染性炎症包括过敏、免疫原性、化学性、外伤性及毒性等。在临床确定角膜炎的病原学诊断及病因学诊断最为重要,所以在面对病人做出诊断要尽最大可能找出原因,但这一点有时并非易事,需要检查仪器及实验室配合。这里经验显得很重要,但不要陷入经验主义,避免本本主义,不要主观地“对号入座”。 

详细询问病史,不要例行公事样的简单询问,尤其对疑难复杂的角膜炎病例。细致耐心认真的临床检查包括形态学层次、角膜知觉、角膜染色等,熟练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十分必要。在诊断治疗不断总结,经验诚可贵,教训价更高,教训在某种程度上比经验更可贵,强调不断分析总结,不断结合学习提高,是每个医生成长的重要方法及必须跨越的阶段。 

就诊断名称而言,除去病原学诊断,还可以解剖部位、解剖层次、病变形态等来诊断,就单疱角膜炎而言,马镇西主任曾作规范:如复发性单疱浅层树枝状角膜炎,这样写就比常用的“单疱角膜炎”的诊断用语为好。所以诊断名称用语细事且莫等闻看,需要重视。

责编:微科普

分享到:

>相关科普知识